东都洛阳,紫微宫。
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,唐廷还在召开朝议。商量的固然是赈济之事,还要商议如何将坏事变成好事。
今日已经是腊月三十,洪武四年的最后一天。可唐廷还没有封印,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州郡县,仍然还在办公。
因为近五百万的难民南下,使得安置赈济成为大唐压倒一切的大事。唐主李洛和满朝大臣,都无心过年。
截止到昨天,所有难民都已经南下。整个河朔,基本上已经空了,只剩下元廷元军和准备和元廷走到底的少数汉人。
北方别说村庄,就是城池,也都变成空城。
此时,林必举正在奏事。
“启奏陛下,十二大仓库存粮,可用来赈济的,只能支应三个月。加征粮税的朝命已经传到各地,张贴到乡村公所,广而告之,百姓得知原委,也并无怨言。各州的粮食,将会源源不断运完江北。”
“流民安置到大唐百姓家中,暂时倒也没有发生事端。这段时日,流民冻死病死者,不到万人,几乎都是老弱病残。如今,流民基本上都已经安有所居。户口名册,不久就会造好上交户部了。”
“各地官府都安抚了流民,没有人饿死。他们也知道大唐为了安置他们掏空了国库,对陛下对大唐很是感激涕零,说不要吃白饭,愿意为大唐效力。”
李洛点点头:“这段时日,辛苦诸卿了。民为社稷之本,是以民生不可不察也。流民的口粮,要切切实实用在流民身上。百姓认捐没有怨言,说明我大唐这几年教化有成,仁慈爱民,百姓感念朝廷。”
“可自古以来,官吏皆有贪墨赈济粮,发国难财者。此举,纵然侥幸逃脱国法,也难逃天谴神罚。我大唐政通民和,海清河晏,朕相信并无此人神共愤之事。若有,那便是不容于天下了。”
皇帝的语气虽然很平淡,可所有人都听出了丝丝杀意。
问题是,谁敢这么干?大唐财务制度严谨,凡是涉及钱粮,都要立项,每个环节都很规范,监察也很严格。哪怕贪墨十石粮食,那也要拉一群人下水,难度太大了。
这倒不是说完全能杜绝贪墨。可是在大唐治下,要贪墨的成本和风险实在太大,隐瞒他人的难度也太大,有几人敢冒险?
官粮是有统一的麻袋包装编号的,出库就要过秤。到上车,装船,接收,每个环节都要有文书勘合,都要有经手官员签字盖手印。
哪个环节出了事,一查就明白。
崔牧出列奏道:“陛下放心就是,如此紧要关头,朝廷上下眼睛都盯着,那个宵小敢造次?眼下当务之急,倒不是监察,而是要想个法子,如何利用这几百万劳力,大唐不能白白赈济他们,百姓不能白白加税养着他们。”
这番话,也是所有大臣想说的。
虽然通过加征一成赋税的方式,极大地降低了朝廷的负担,可百姓的负担却有所增加。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怨言,但也要给百姓一个安慰才是。
“兵部,准备在难民中挑选十万会骑马的青壮,十六以上三十以下,新编为骑兵。反正大唐本来就要新招骑兵。这十万人吃上军粮,就不用赈济了。”李洛早有安排。
“元廷虽然退出河北之意已决,但在西方势力越来越强。这将来,一定还会和大唐作对,骑兵可不能少了。”
“遵旨。”兵部尚书都烈领命,神色很是高兴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