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学子的科举路

53、第 53 章

樊凡扶额,这……这不就是前世的小学奥数题吗?在大明竟成了难题?

若论算学一科的发展,大明有不少大家隐落在民间,为算学的发展作贡献,使之缓慢向前,不少分支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。

奈何大明算学的普及面、应用面,实在是太窄,不为读书人所重视。

试想,其一,统治者重农抑商,那一把珠心算盘几乎成了商人“贪得无厌”“唯财不爱”的代名词,自诩读书人如何会去碰?其二,即便是到了大明,算学一道,仍是用文字描述,而未引入替代符号,大大限制了算学的推广。

只有读书人读得懂算学,但读书人却不屑于算学。

这是一个死循环。

樊凡甚至能听到周围的客桌上,有不少学子在抱怨道:“算学本就沾满了铜臭味,学之何用?实在不懂白鹭学府里头那些老学究所思为何,竟出这样的题目,不服不服,实在不服。”

樊凡哀叹,众人如此看低自然学科,无怪自此以后,此一道逐渐落后于人。

叹息之余,樊凡已然解出此题,不外乎就是设客人为未知数,求解方程,再用古文将其过程细细描述出来。

……

观其第三题,对对子,说句实在的,即便是最善于对对子,此时樊凡心里也不敢打包票,因为这是顶尖学府老学究出的上联。只见写道:“上联为:寸土为寺,寺旁言诗,诗曰:明月送僧归古寺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