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雄

第1222章相召

长孙无忌的府邸在城南,这会到布政坊来是因为叔父长孙顺德相召。

说实话,别看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堂叔,又举荐了长孙无忌为长安令,实际上两叔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。

长孙无忌幼年丧父,母亲和兄妹两人被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,所以长孙无忌少年时是在舅父高士廉府中度过的。

长孙氏的长辈们一句话也没说,被当成了长孙稚一脉的家务事来处理,说起来也不过是摇头叹息一声,但心底里却未必认为长孙安业做的不对,毕竟那是嫡子,父祖亡故之后,嫡长掌家,就算对兄妹不好,那也不算什么大事,最多就是对长孙稚一脉的名声有些不利罢了,又不关他们什么事。

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长孙氏那边的人表现的非常冷漠,当时高士廉就和长孙氏那边闹翻了,之后在教导长孙无忌兄妹的时候再没说过一句长孙氏的好话。所以长孙无忌亲近的是舅父高士廉,在洛阳时长孙无忌跟长孙氏那边并无来往。

后来高士廉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去了交州偏远之地,走之前把府宅家财分的清清楚楚,一部分给了妻子,让她好好孝顺母亲,养育孩儿,一部分则都都交给了妹妹高氏,对妹妹一家那真是没的说。

这样的人教导出来的后辈自然也不会差,长孙无忌渐渐长成,事母至孝,疼爱妹妹,为人端肃守正,方及弱冠,在洛阳少年当中便已有了名声。

那时的长孙无忌青春年少,身上担着照顾母亲,妹妹的重任,志气昂扬,心里想的都是尽量结交友人,将来要有所作为。

也正是在那个时候,他见到了和他年纪相仿的李世民,唐国公李渊次子,也正是意气豪飞的年纪。

因为家世以及性情,才能等的缘故,两人相见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好友,算得上是布衣之交,有一次李世民到长孙无忌家中拜访,无意间碰见了长孙无忌的妹妹,甚是爱慕。

李世民挺贼一个人,当时未曾表露分毫,多方打探之后,请洛阳名家在洛阳唐公别院当中画了一副观音像,按照他的描述,画的和长孙氏一模一样。

因为长孙氏小字观音婢……

等到一切就绪,他才请长孙无忌到家中饮酒作乐,并“无意”间让长孙无忌见到了画像,长孙无忌也不傻,当时就明白了李世民的心意。

做大怒状进行质问,李世民连连致歉,顺便诉说爱慕之情。

两人装模作样了一番,最终的结果也就不用说了,两家门当户对,加之他对李世民许为至交,于是双方禀明长辈,很快就顺利的结下了一桩姻缘。

可惜两家完婚的时候正值杨广北巡马邑,被突厥人直接堵在了雁门城中,好悬没被突厥人给捉了去。

洛阳城中人心惶惶,在洛阳刚刚完婚的李世民直接投到了云定兴麾下,随军北上去解雁门之围了。

其实这也是长孙无忌的主意,他认为唐国公李渊身为河东抚使却按兵不动,好像要看着杨广去死,过后不管杨广能不能回来,都将是一桩大罪。

李世民在洛阳也会极为危险,不如随军北上去劝一劝父亲李渊,等到李世民走后,长孙无忌立即收拾行装,带着家人去了长安,就怕杨广回到洛阳之后发疯,把想看他笑话的人们都给宰了。

也就是说,那些年长孙无忌在洛阳和长孙氏那边的人冷漠相对,也就是长孙无忌刚刚长成还没那个能力,不然的话,他一定会先找长孙氏的麻烦。

少年时的遭遇,以及舅父高士廉的教导,都让他对长孙氏充满了敌意。

只是官场之上有很多身不由己之处,少年意气坚持不了多长时间,河南战乱,长孙氏一些人西迁到关西,代表人物便是他的堂叔长孙顺德。

很快长孙氏便找准了位置,毕竟秦王李世民娶的是长孙氏的女儿,于是便靠向了秦王李世民,叔侄两人就此有了不少交往。

因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斗的越来越激烈,大家时常处于凶险之中,叔侄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密,报团取暖这种事,当然是以亲族为基础。

可现在的情形有所改变,长孙无忌升任大理寺少卿,已然初初进入高官行列,几乎不需要他有多大作为,在大理寺少卿位置上他只要做满一任,便能补齐为官资历上的不足。

大理寺可不是寻常所在,那里出来的高官基本上都是宰相的备选。

到了这个地步,长孙无忌的心思便也多了起来,而且最为重要的是,他的舅父高士廉重回朝堂之上,却至今未与他见上一面。

他几次想要去探望一下舅父,可都被高士廉所拒。

原因很简单,当年高士廉和长孙氏在洛阳彻底撕破了脸皮,而且他被贬交州也有长孙氏的推波助澜,若非他是高氏子孙,不然掉脑袋没商量。

高士廉降唐之后受丘和等人所托到长安为降人们打前站,犹豫再三也没去寻长孙无忌说话,症结之处就在于此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