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正因为这些原因,今年李破觉着是时候在道中设下一个正经的省级行政长官了,于是脑海中便浮现出了布政使这个职位。
他不知道布政使这个职位的来龙去脉,但他绝对不会设下什么节度使来代替总管来治理地方,那简直就是讨论是用猩猩还是猕猴来当孙悟空一样无稽。
在李破看来,此时用卫府,兵部统领各处折冲府,镇军,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募兵,操练,到动员成军,再到军事物资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卫府军事体系。
非必要不用再出现既能管军,又能治民的类似于总管府的衙署,军政分开一直是李破秉承的执政策略。
其实朝中还有尚书令这样能够统筹全局的职位,也与此策略相悖,只是为了酬答臣下之功,却只能不得已而为之。
说句不好听的话,等到温彦博等人老去,尚书省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,甚至是朝中不会再出现二品以上的官员,除非是皇亲国戚,最多也就是虚职,爵位而已。
这都是把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政策,李破正在坚定的施行当中,不断的在加固皇权之下的根基。
由此可见,他已经对皇权有了清晰的认知,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,没有半点还政于民的想法。
而这次准备在道中设下的布政使署衙,就相当于后来的省长,职责上也很明确,就是处理地方政务,财税等事,并直接向朝廷负责。
布政使成为地方上的民政,财政长官,加上督查使的纪律监察,处理刑桉的职能,相互掣肘,地方三级行政机构也就一下完善了起来。
解决了之前督查使想管,却无法越权,只能向朝中报备,由此产生的拖延不决,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。
同时也多出了三十多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,以及建立布政使署衙,连带多出来至少数百个各级行政职位。
凭空多出来这么多的官位,对于大唐的官僚体制来说,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变动了,刚刚削减了不少冗官的时节,眼见官僚队伍又臃肿了起来。
房玄龄等人如果听到这个消息,估计心里也得五味杂陈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,却是一件天大的美事,得益之人绝对不是一个两个,这事一旦传开,必定会受到很多人的拥护。
对于朝廷来说,最大的一个好处其实就是奖赏有功之臣,没有什么比实在的官位更能满足功臣的胃口了。
如果是前几年施行,各地总管就地转职布政使,朝廷也就不会如此头疼,把总管们召回京师该履任何职了。
因为京师高官的职位就那么多,和总管相匹配的实在不多……
/72/7298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