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

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二次计算,开宗立派的成果!

这不仅仅是灵光一闪,也是慢慢积累的成果。

在没有建立相关任务的时候,王浩就已经对湮灭力研究了很长时间,最初只是在普仪探测实验的正反科西超子衰变中,发现了湮灭力影响的迹象。

那些复杂的数据分析工作,并不能够给建立湮灭理论的数学基础带来帮助。

后来王浩在超导实验中发现了湮灭力的作用,并确定作用体现在,导体内部微观形态被拓扑的过程中。

现在所建立的数学体系,也是以单质导体微观形态的半拓扑来体现的,是以侧面的过程来解释湮灭力存在的形式。

弦理论,是从最底层定义构架开始的,它认为微小的弦组成了宇宙,所有数学构架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。

湮灭理论同样是一套物理理论,但王浩并没有以基础的定义出发,去建立全新的数学体系。

他是通过描述单质金属内微观形态的半拓扑过程,来侧面的说明湮灭力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。

这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描述方式。

简单来理解,同样是描述一个假想的动物,弦理论的方式是从无到有,描述出动物的模样、动物的生活习惯,而王浩的方式则是通过已有的证据,比如,动物走过留下的脚印,来构造出脚底的形状。

王浩的方式并不能形容出动物的全貌,就不像是‘弦理论的构造’那样美轮美奂。

但是,很实用。

台下的众多学者都能看出其实用性,因为王浩已经研究出了‘超导定律’,导体内存在磁性微观形态,也是被物理界所认可的。

王浩以此来侧面塑造湮灭理论,相对就要直白了很多,有一定的基础也相对更容易理解。

他甚至还以此做了计算。

在数学构造的过程中,王浩就假定了一个未知数,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,算出了未知数的具体数值。

很多学者看懂了。

王浩所计算的数值是,能量强度(质量)低于某个点位时,就会直接被湮灭力作用,从而直接在空间中被挤压消失。

同时,有好多人注意到了一个细节,王浩在进行一部分的数学构造过程中,还朝着保罗菲尔-琼斯的白板看了好几眼。

那一部分内容中,可以说就是保罗菲尔-琼斯的推导,他只是照搬过来修改了一下。

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,台下好多人顿时忍不住讨论起来,“现场借鉴?”

“怪不得刚才王浩感谢保罗菲尔,说保罗菲尔兹给了提醒……”

“估计就是原本没想通,结果看了保罗菲尔的内容,就直接全部想明白了。”

其他人再看向保罗菲尔-琼斯的眼神,顿时透露出了一丝丝的怜悯。

实惨啊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